當鋪就是一個收取動產(chǎn)和不動產(chǎn)作為抵押,然后向抵押的人提供資金周轉(zhuǎn)的一種機構(gòu),一般會按抵押品的實際價值再打折扣借錢,然后約定期限贖回,如果在當約期滿沒有贖回的話,就由當鋪變賣。當鋪最早在中國的南北朝的時候出現(xiàn)的,是佛教寺院的貢獻,當時稱為寺庫,當鋪大多是私人成立或者合伙經(jīng)營的,一般的去當鋪的是貧苦百姓,或者家途中落之人。
雖說當鋪是一本萬利的買賣,不過成本也需要的,如果沒有強大的后臺,當鋪生意就很難做,很多人或許覺得當鋪是冷血的剝削場所,其實開當鋪的老板也需要承擔巨大風險,尤其是在兵荒馬亂的年代,當鋪往往是虧本的。
從歷史上當鋪的發(fā)展來看,每逢戰(zhàn)亂年代,常常會有土匪洗劫當鋪,因為當鋪內(nèi)往往有許多珍貴的寶物,這是土匪下手的主要目標,從某種意義來說,當鋪就是一個"藏寶閣",土匪把當鋪搶劫后,自然得到一筆豐厚的財物,如果當鋪被搶了只能自認倒霉,等到戰(zhàn)亂過后,客戶要贖回當品時,老板只能照價賠償。
當鋪最主要的成本,主要是安保人員,為了方式盜賊偷東西,老板往往會配備足夠的侍衛(wèi)守護。如果是發(fā)生火災、地震等因素,當鋪也只能認倒霉,因為客戶的東西一旦丟失了,老板總是要賠償?shù)?,而且還會高于當品本身的價格,畢竟是你把人家的東西弄丟了。
所以有些投機取巧之徒,他們會想法設法來當鋪敲竹杠,比如自己拿貴重物品去當鋪,沒過多久就賄賂當鋪中的店小二,讓他們毀掉自己的當品,這樣一來他再去當鋪索要物品,老板拿不出來,只能高價賠償給他,老板也只好自認倒霉了。
除了這些敲竹杠的之外,有些魯莽的人,還會采用勒索的方式,比如在清朝時,據(jù)說有一個乞丐,身無分文連飯也吃不上了,無奈之下他只能沖到當鋪里面,當著老板的面一刀把自己的耳朵割下來,整個當鋪的人一下子被嚇傻了,乞丐揚言說要當自己的耳朵,老板被嚇得不輕,只能給了他一百兩銀子了事。
當然,這只是個例情況,一般來說沒人感到當鋪里搗亂,畢竟這里有安保人員,加上官府也會管理的。
其實,經(jīng)營當鋪要面臨的麻煩還有很多。如:最常見的盜賊,就讓當鋪的主人頭痛不已。開當鋪如果沒有強大的安保人員,貴重物品丟失就是家常便飯。除了這些人為的禍事,還有著不可預測的天災摻雜其中,洪水、火災等帶來的損失都要當鋪自身承擔。所以說,如果沒有雄厚的資金儲備,還是不要涉足典當行業(yè)為好。
清朝經(jīng)營當鋪已十分普遍,乾隆時北京已有當鋪600-700家。清代當鋪對人民剝削相當嚴重。如浙江湖州府典當“息錢”舊分三等,10兩以上者每月1分5厘,1兩以上者每月2分,1兩以下者每月3分。利息按月計算,超過幾天的也按1月取息。而且到一定時期不能取贖即成死當,質(zhì)品由當鋪沒收。
1900年前后,北京當鋪多達200多家,其中較殷實的當數(shù)常、劉、董、孟等五號,這些個當鋪的經(jīng)營資本多來源于清內(nèi)務府官員和太監(jiān)?,F(xiàn)如今,雖然沒有著當鋪的存在,但是,類似于當鋪的經(jīng)營模式還比比皆是。抵押貸款、信用借貸等就是古代當鋪的縮影。典當行業(yè)在當今社會中,仍然是經(jīng)濟體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沒有更好的代替方式之前,典當行業(yè)就依然不會消亡。
這里是評論的內(nèi)容這里是評論的內(nèi)容這里是評論的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