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云飛
考場上寫作文,我經常說是“撞大運”,創(chuàng)作狀態(tài)是一個問題,閱卷老師的偏好也是一個問題。今年就出了這樣一件事:《華聲》雜志突發(fā)奇想,高考一“殺青”,即邀請了7位“鬻文為生”的知名作家,同場PK高考作文。結果被多年參加高考評卷的長沙市一中語文高級教師周玉龍給出的評價是:“只能算中等,個別甚至在中等偏下”的結論。還有那位已經出版了七部長篇的全國著名的小作家蔣方舟,據說參加高考時寫的文章也不怎見得好,這些現象大概也佐證了我的這句話。
創(chuàng)作狀態(tài)、創(chuàng)作靈感什么時候來,什么時候又走了,有時考場上它不來,考完了它來了。這個事太詭異,我說不清楚。今天只與大家分析一下閱卷老師的心理,盡可能在這個問題上不丟冤枉分。當然作文評分與判數學卷不一樣,標準有一定見仁見智的隨意性。但是此洞察評卷老師的普遍心理,對獲得理想成績很有幫助。
1、先入為主是人們認識事物存在的普遍心理,閱卷老師也不例外。一張試卷擺在面前,字跡是否清楚,卷面是否干凈整潔,是第一印象。當閱卷老師看到一份字跡工整的試卷時,視覺產生好感,便會情不自禁地多給幾分。如果看到卷子上錯別字多,字跡不清、字太小,中間還夾著幾個英文字母(不少評作文卷的老師不一定認識外文),讓人難以辨認,心里肯定不舒服,必然自覺不自覺地少給幾分,因此應高度重視卷面整潔的問題,避免丟掉印象分。
2、面對一篇作文,如果語言流暢,用詞準確,閱卷老師讀第一遍時,就會產生喜愛之情。因此在考試時必須避免用詞不當、標點不對、羅嗦重復、意思不準等問題。有的同學認為只有詞語華麗才可能得高分,有的故意賣弄知識淵博、思想深沉,用一些生癖的詞語,結果弄巧成拙。所以在遣詞造句時多用短句,無十分必要或有十分把握不要用太長的句子,修辭手法一定要用得得體,如果沒有把握,寧可不用也不要用錯。
3、同一個話題,出現內容雷同、千篇一律在所難免,老師看得多了不可避免地產生“膩”的感覺,因此越是后面閱的卷子越可能吃虧,形成了一種不自覺的不公平。為避免老師有膩味之感,必須“求異”,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新,讓閱卷老師眼前一亮,情不自禁地多給幾分。
4、人非草木孰能無情?閱卷老師如果閱到情感真摯的文章往往也會熱淚盈眶,如果考生的文章能打動了老師,老師受到了感染,產生了同情或者共鳴,豈能不給高分?因此要把文章寫得情感豐富,感染力強,不能太過空洞。
5、假、大、空的文章總會給人留下不好的印象,有的考生不顧自己的生活實際,胡編亂造,寫出來的文章虛情假意、矯揉造作,有的妄談大主題,內容空泛,舉例陳舊,閱卷老師自然不會喜歡這樣的文章。因此文章中至少要有一個精雕細刻的細節(jié),至少要營造一個亮點,有一點文學性是非常必要的。
6、人常說:“文題善,佳作成一半”,閱卷老師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標題。如果有一個好標題,閱卷老師眼前一亮,非給多打幾分不可。有的考生看見試卷上的話題就不再為自己的文章擬題了,有的在擬題或文中加小標題時不認真推敲,結果擬出來的題不能統(tǒng)領全文,或者缺乏文采,引不起閱卷老師的注意,自然就無法得到高分了。
7、閱卷老師特別青睞緊扣話題的有文采的文章,一遇偏離話題的文章就搖頭。有的考生不認真分析引語或提示語,更不靜下心來打一打腹稿,理一理思路,寫起來很隨意,寫著寫著就不由自主地偏離了話題,寫了些與話題毫無關系的事,斷送了文章的半壁江山。
8、閱作文卷的老師大都對文章的體裁是很重視的,盡管近年來考場作文都是文體自定,但并不是不要文體,有的考生對自己究竟用什么文體心中無數,寫出來的文章非驢非馬,不倫不類,老師自然不會慷慨地給幾分。有的同學習慣于用三大體裁作文,寫出來的文章沒有文學性,發(fā)展等級分就得不上。
9、開頭和結尾是很重要的,文章開頭簡潔明快開門見山,并能起到統(tǒng)領全文的作用,一下子抓住評卷老師的眼球,結尾畫龍點睛,升華主題,并和開頭遙相呼應,使文章成一氣呵成渾然一體之勢,必然會提起評卷老師的興趣。
綜上所說,在備考時,我們不能只重視寫作文的水平提高,還要了解一下閱卷老師的心理,盡可能投其所好把應該得到的分數得到。
(作者簡介:賀云飛,內蒙古自治區(qū)小作家協會終身名譽主席;小作家協會第一屆、第二屆主席,著名作家、教育家)
這里是評論的內容這里是評論的內容這里是評論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