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我做了一項小實驗”教法交流

2020-04-17 01:17 發(fā)布

內蒙古自治區(qū)小作家協(xié)會 / 季曄(指導老師:)

記事文就是依照作者所目見、耳聞或想象的情形把一件事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寫清楚。記事文是寫作的基礎,是小學階段最重要的訓練內容。 本次習作依托一次小實驗而設計,我個人認為教學的重點應該放在兩點:1.觀察導圖的設計和使用;2.事件對象按時間順序進行分解觀察。 一、觀察導圖的設計和使用 曾經(jīng)有位老師和我說,她非常認可一邊觀察一邊寫作,就像畫畫寫生那樣去寫作文的教學方法,但是有時候一帶學生出去,大家就亂了,別說觀察,就連紀律都保證不了。我告訴她:上課前你要準備一個觀察導圖。 觀察導圖是我給起的名字,過去好像沒有聽過這個叫法,大意就是一種利用圖像引導觀察的輔助工具。 本例給的圖表就是一種觀察導圖。學生可以順著圖表指引的路徑去觀察整個實驗的過程,這樣的觀察就會因為這個工具而變得有序。 一個完整的實驗,一般包括“實驗準備”“實驗過程”“實驗結論”三部分。毫無疑問,“實驗過程”是重點,因此本例在設計觀察導圖時在過程這部分設計了好幾行,第一步、第二步、第N步,在實際的教學中,我們還可以將此表設計成三列,在每一步中,做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聞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將表格填寫細致了,觀察必然細致,寫出的文章必然有細節(jié),過程一定是清楚的,內容一定也會具體。 觀察導圖沒有固定的樣式,根據(jù)觀察對象、觀察意圖可以靈活設計。比如: …… 這些形式都可以,沒有什么框框,也不要考慮畫得是否漂亮,只要能讓觀察行為有一個路線圖,我認為就是好的觀察導圖。 二、事件按時間順序分解觀察 無論是一次勞動,還是一次小實驗,從寫作的角度來看,都是一個觀察對象。這種以事件為觀察對象與靜物、景物不同,這個對象處于不斷的變化和移動中,因此觀察事件就需要按時間順序分解觀察。 有一次上作文課,我讓同學們寫兩只小狗打架的事,同學們都面露難色,覺得小狗打架打得太快,根本忘記了它們是怎么打的。于是我錄了一段小狗打架的視頻,給同學們看??磶酌?,就暫停一下,然后要求大家根據(jù)這個鏡頭的畫面寫出小白狗當時在做什么,小黃狗當時又在做什么。這樣連續(xù)移動了20多個鏡頭,同學們寫了20多段話,后來大家連起來一讀,哇!兩只小狗打架的事寫得活靈活現(xiàn)。 …… 因此如果將一個連續(xù)的事件切割成多個鏡頭去觀察,從而使一個變化的觀察對象(事件)轉變成多個靜止的觀察對象(畫面),這樣學生就比較容易理解和操作。 至于語言問題,習作要求給出一些連詞訓練,這挺好,順便教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