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高度還原宋朝風(fēng)氣,大臣身上別扭的皮帶是怎么回事?

2020-04-30 00:00 發(fā)布

暫無內(nèi)容  年級 / 4749 0 0

因為著名歷史學(xué)家陳寅恪的一句“吾中華文化,歷數(shù)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很多人成了宋朝的鐵桿粉絲。電視劇《清平樂》開播,宋粉自然不會錯過。王凱、江疏影領(lǐng)銜出演,正午陽光精良制作,也讓這部古裝大戲分外惹人注目。

  《清平樂》劇組也的確很用心,服道化堪稱一流,大到宋仁宗出席大朝會時所穿的通天冠服、曹皇后行冊封禮時頭上戴的鳳冠,小至宮中日常用的香爐、茶具,還原度都非常高。很多網(wǎng)友評論說,看《清平樂》,仿佛就是在進行一場欣賞宋代服飾與器物高級美的盛宴。

  然而,幾集播出后,很多網(wǎng)友卻提出了一個疑問:劇中有一處特用心的著裝細節(jié),看著卻很礙眼,難道宋朝人如此淺薄?

  到底是什么,讓大家覺得那么礙眼呢?

  晏殊、八大王、呂夷簡他們身上的皮帶你覺得怎么樣?是不是看著也別扭?

  不過,很顯然,劇組讓這些王公大臣們都扎上這種皮帶,肯定不是出現(xiàn)了疏漏,而是故意為之。那么,歷史上宋朝人真是這種打扮嗎?

  別著急,我們先從宋代官服制度說起。

  宋代官服制度已經(jīng)相當(dāng)成熟,嚴謹而有序。官服分為祭服、朝服、公服、時服、戎服、喪服等。

  其中,公服又稱常服,是宋代皇帝、官員平時處理政務(wù)和稍正式場合穿用的辦公制服。宋代公服的標(biāo)配是“圓領(lǐng)大袖襕袍,頭戴幞頭紗帽,腰間束以革帶”。公服的等級差異,主要體現(xiàn)在不同官階所用的不同顏色和束扎腰間革帶的帶鞓、帶銙上。

  宋代神宗元豐元年之前,公服“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綠,九品以上服青”。

  當(dāng)時的革帶材料、裝飾、色彩都很講究。革帶一般分為前后兩部分,身前的部分鉆有圓孔,用來穿扣針;身后的部分鑲釘有一列“銙”,以區(qū)分等級。銙有方有圓,佩戴數(shù)量根據(jù)官位而定,材質(zhì)因等級而不同,有玉、金、銀、犀、銅、鐵、角、石、墨玉等等,其中以玉帶和金帶最為貴重。

  那么,《清平樂》中大臣們腰間又寬又艷,看起來像系了兩條似的皮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兒呢?

  前邊我們說了,宋代公服的標(biāo)配,有一條是“腰間束以革帶”,這里的革帶,主要就是指以牛皮為主要材料制成的腰帶,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真皮皮帶。

  宋朝革代的顏色較為豐富,流行紅、黃、紫、鵝黃等鮮艷顏,而像系了兩條的樣式也只是當(dāng)時流行的一種革帶的穿系方法。我們以下圖為例,來做個示范。

image.png

  首先,將長帶的鉈尾穿過短帶的帶扣,扣針扣于桃形帶銙的圓孔內(nèi),這樣在桃形帶銙和方形帶銙之間的疑似扣形物就是短帶的帶扣了;然后,將長帶圍與腰部,長帶帶扣置于身體右前方,將短帶帶尾穿過此扣帶,扣針穿過短帶上的帶孔而固定下來;最后,將長帶余下的帶鞓和鉈尾繞過前腹部,插于身體左側(cè)的腰帶內(nèi),鉈尾垂下,穿戴完成。

  這種系法是從宋代才開始興起的,主要是為了顯示佩戴此帶者尊貴的身份,王公貴族、朝廷大員都常用此系法。在流傳至今的宋朝皇帝畫像中,我們亦不難看到這種系法的革帶。

  當(dāng)然,宋朝人喜歡這樣系皮帶,也絕非是因為他們淺薄,每一個時代都有時尚和潮流,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也是無可厚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