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常聽家里的長輩說,有一頓香噴噴的飯食便是幸福,也經(jīng)常誦古人的“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時繞麥田求野薺,強為僧舍煮山羹”又或“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但我只覺食物有一股煙火氣,不值得為此多花心思。
但或許世間萬物都是有靈性的,總有一兩個令人動容的時刻,引領(lǐng)著你看到它們真正的意義。
那一年的夏天,久在樊籠里,復(fù)得返自然。在績溪的山水間,遠處的炊煙送來了飯菜的氣息,嗅覺好像立刻靈敏了起來,香中夾雜了雞鴨的鮮美,魚肉的腥香,蘿卜的清甜,還充斥著績溪柔和的風的味道,我被這香氣勾引進廚房,只見精美的盛器仿佛涂了白釉一樣,暗暗地浮動著幽光。蓋子被掀開,一圈排列整齊的食材——一品鍋氤氳著蒸蒸白汽,像是精心雕刻的藝術(shù)品。有人在我耳邊娓娓道來了它的由來,原來是胡適云游海內(nèi)海外,始終與績溪名菜"一品鍋"結(jié)伴,徽菜之鄉(xiāng)的"一品鍋"就因與胡適先生的不解之緣而得名。
我似懂非懂,只是覺得食物與人的不解之緣似乎很奇妙,像這樣的相伴似乎也令人向往。
又有一日,出游時隨便找一家餐館坐下,點一道西湖醋魚,菜單上還有簡介:相傳古時,有宋姓兄弟兩人,宋兄被惡棍害死,宋嫂讓宋弟收拾行裝外逃,以免惡棍報復(fù),臨行前,嫂嫂做了一道加糖加醋的魚,寓意不要忘了百姓受到的欺凌,這便是西湖醋魚。菜上了,銜一口魚肉入嘴,果真酸甜混雜,恰似宋嫂當年復(fù)雜的心緒。
我驚奇,未曾想一道菜也可以表達出這樣的性情與告誡。
再是某個冬天,春節(jié),京城熱熱鬧鬧的,好不快活,年夜飯的喜慶香氣溢出各家的窗子。登高望津門,滿目都是琳瑯換新象,嘴里嚼著脆皮烤鴨豌豆黃,手里拿著糖葫蘆,哈著剛被剁椒魚頭辣到的熱氣竄出門外,看滿城佳肴泛流光,心里充實溫暖的不行,叫賣聲中,煙花的綻放之聲也無處不在。這是煙火氣最足的時刻,但我卻想永遠停留在這個瞬間,很溫暖,很溫暖,溫暖到在又一個煙花綻開時,眼淚不禁失了控一般奪眶而出,這是幸福的眼淚,這是食物中蘊含的團圓的情思。
終于明白,到底何為食物。終于明白,古人為何要作“夜半酣酒江月下,美人纖手炙魚頭”,亦或是“豐湖有藤菜,似可敵莼羹”,是為了融入自然的氣息。
終于明白,為何菜肴的做花樣窮出,因為每個人都有想要烹飪出的心情。
終于明白,煙火的氣息也很美,它降臨在食物身上,是為了在市井間達心意。
終曉,三千佳肴,可道四方事,聞八面情,訴不盡美味千百!
這里是評論的內(nèi)容這里是評論的內(nèi)容這里是評論的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