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穿越“陌生”的寫作惰性
對“陌生”會有兩種情緒,一是對“陌生”追求的興奮,二是對“陌生”領域的恐懼。這自然會產生兩種態(tài)度,一是充滿冒險精神而不懈努力,二是因恐懼而產生惰性的不作為。交際語境的寫作首先要穿越“陌生”而戰(zhàn)勝惰性。 (一)明確目的的指向 穿越“陌生”寫作創(chuàng)新的目標追求?!叭藷o我有,人有我優(yōu),人有我創(chuàng)”是穿越“陌生”的方向。 1.跳出生活原形的窠臼。 寫作排擠流水賬,因為流水賬是生活的復現(xiàn),缺乏對事物本質的認識。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創(chuàng)造性表述的過程。這里的對世界、自我認識和創(chuàng)新性表述,是對世界、自我本質的新認識,而寫作不是生活的復原。如寫“我的書房”,不能學攝影機全方位的掃描,而是要擷取反映主人個性與興趣的內容與細節(jié),反映出見書房如見其人。 2.從閱讀中獲得啟示。 對事物的認識:一是來自親身經歷的直接經驗,二是來自閱讀的間接經驗。直接經驗是有限的,更多來自間接經驗。為此,寫作教學需要學生的廣泛閱讀生活經驗與間接經驗相結合。如對貓的認識,主要還是來自老舍《貓》一文。 3.以情寫文組建題材。 內容取舍很大程度取決于作者的情感與喜好,或針對內容攝取,或想象內容補充,或虛擬構建。景語皆情語,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肖復興的《那片綠綠的爬山虎》都是因情而作。 (二)激發(fā)動機的興奮 寫作動力來自對寫作結果的預見,是一種實現(xiàn)目標的追求,更是寫作的引擎和持續(xù)動力源。 1.解決新問題。 寫作本質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否則就是“被”寫作的應付。為此,寫作教學要力避借助文本的套作,如人物外貌描寫,都是中等身材,圓圓的臉,濃眉大眼……笑起來有兩個大酒窩。關于人物外貌描寫,杭州師范大學任為新教授的《外貌描寫》的課例給予我們很好的示范。他以自己的外貌為描寫對象,組織了三次外貌描寫教學。第一次為外貌速寫,學生觀察后把老師的“高”“瘦”“老”照實寫下來;第二次出于征婚需要,既要抓住特征,還要用詞褒義,看了讓人舒服。第三次用于尋人啟事或通緝罪犯,就要抓住大家一眼就能辨識的特征。 2.預設新效果。 寫作動機除了解決問題,還有預見結果。如對人物外貌的速寫,是學生練習寫作的基本功,抓住特點寫是關鍵。首先,展示描寫。其次,要求寫生動,如對“高”的描寫,在“老師個子很高,有一米七六”后面加上“站在我面前像一堵墻”,學生也許會更喜愛。再次,用于尋人啟事或通緝令,能夠便于人們一眼辨認,如“五十幾歲,高、瘦、戴眼鏡,頭發(fā)有點禿,說話帶杭州口音,上身藍色衣服,下身穿黑色褲子”。寫作預性,是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內的寫作,對提升寫作效益很有好處。 3.預見新成就。 多年來寫作教學存在過分強調“自我表達”,而忽略“與人交流”,造成寫作教學功能性缺失。隨著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提出,統(tǒng)編教材的全面使用,要補足“與人交流”不足的短板。寫作教學從課堂走向校園走向社會。一是課堂交際。如統(tǒng)編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習作:猜猜他是誰。我們就可以來做一個“猜猜他是誰”的游戲!選擇一個同學,用幾句話或一段話寫一寫他。不能在文中出現(xiàn)這位同學的名字,但是要讓別人讀了你寫的內容,能猜出你寫的是誰。二是校園交際。校園是學生活動的主陣地,要通過寫作引導學生觀察校園,“我手寫我?!苯榻B校園,關心校園,還可以向學生征求美化、改造的建議。三是社會交流。鼓勵學生走出校門融入社會,關注好人好事,思考社會熱點、難點問題,并通過寫作記錄下來。同時學校還要為學生搭建寫作發(fā)表的平臺,辦好班刊、???,辦好班級和學校專欄,把優(yōu)秀作文裝訂成冊,向報刊推薦優(yōu)秀作文,邀請作家現(xiàn)身說法,拓展交流、發(fā)表的平臺。 (三)提煉素材的方法 寫作素材重要,寫作素材向寫作題材的轉化更重要,這一轉化是需要寫作教學來促進的。 1.“陌生”的走向熟悉。 就小學生而言,萬千世界對他們來說多數(shù)是陌生的,有待他們去認知體驗,實現(xiàn)由走近“陌生”到走出“陌生”的轉變。要培養(yǎng)學生從小熱愛生活、關注生活、觀察生活和記錄生活的好習慣,從而為寫作積累更多、更好的素材。 2.熟悉的“陌生”追求。 認識事物是無限的,學生的成長過程就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的螺旋上升過程。教師要引導學生從熟悉的事物中發(fā)現(xiàn)陌生內容,經歷“陌生——熟知——再陌生——再熟知”的認識推進。如為什么鞋墊會從鞋后跟“逃出來”,觀察后發(fā)現(xiàn)是因為鞋墊中間部分太薄、太軟造成的,那該怎樣設計……就是熟悉不過的鞋墊也是無止境的。 3.“陌生”與想象結合。 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離不開情感與想象,文章內容往往是作者美化、丑化和想象的產物,也是從情感和交際需要出發(fā)的題材構建。寫作是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的書面表達,對事物原貌會有所刪減、取舍和充實。 學生寫作從零起步,學生寫作成長需要一次次穿越“陌生”區(qū)域。寫作教學要鼓勵學生戰(zhàn)勝“陌生”的恐懼感,滿懷信心投入到實踐中,在實踐中練就寫作素養(yǎng),克服因“陌生”而產生的惰性。 二、構建“立體”的寫作情景 如果說穿越“陌生”的寫作惰性,相當于建造房子的材料、設計和預見的準備和蓄勢。那么,構建“立體”的寫作語境就如建造房子的施工過程。 (一)構建立體交際語境 隨著寫作教學的深化,交際語境寫作已悄然進入寫作教學的視野,進入了統(tǒng)編教材。交際語境寫作要順勢而為、蓄勢而發(fā)。 1.僅知道要素是不夠的。 交際語境寫作是以讀者為中心、以交流為目的、重現(xiàn)語境生成功能的寫作。交際語境寫作的要素主要包括:作者(我是誰)、讀者(寫給誰)、話題(寫什么)、目的(為什么寫)、語篇類型(寫了有什么用)。從概念與要素的字面上理解并不難,而要素整合與具體寫作之間對接就比較復雜,尤其是要轉化為學生的具體寫作行為,更需要教學作用的發(fā)揮。為此,僅有對交際語境寫作重要性的認識,僅僅對交際語境的要素熟知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在教學實踐中花大力氣。 2.厘清要素關聯(lián)很重要。 交際語境寫作的語境創(chuàng)設的核心要素是“為什么寫”“寫給誰”“寫了有什么用”。到了具體寫作中它們之間的排列組合是靈活多樣的。 一是“為什么寫”,這是寫作的原始動機,是以寫作目的為核心的。寫作是為了傳遞信息、思想、觀點并盡力使對方接受,或者交流情感、傳遞友誼、釋放壓力等。如傳送信息目的,條理要清楚、內容要簡潔、表達要準確,是什么、為什么,一目了然。特殊情況才用暗語、暗示。 二是“寫給誰”,就是以閱讀對象為核心。寫作對象是多元的,有個體的、群體的、大眾的和特殊的。尤其是寫給特殊對象的,必須先對閱讀對象有透徹的了解或作深入的研究,否則難以達成寫作目的。 三是“寫了有什么用”,指的是語篇類型(文體),即文章的文體與語體有機結合。語篇類型決定著交流效果,如面對普通人,就應通俗易懂;面對專業(yè)人群就要強調專業(yè)的文體和語體。不同語篇交際語境要素排列整合差異很大,如有目的優(yōu)先,對象優(yōu)先,作用優(yōu)先等多種,并且它們之間親疏關系也是不同的,同時還要考慮其他元素的介入。 3.由具體寫作創(chuàng)設語境。 在交際語境創(chuàng)設過程中,主要是以語篇表達需要為主旨的,要以語篇表達主要核心要素為龍頭來整合其他要素。不同的寫作目的、閱讀對象和語篇類型的語境創(chuàng)設的組合方式和語境要素在語境創(chuàng)設中的權重都是不同的,需要聯(lián)系具體的寫作情境才能靈活掌握。 (二)確定精準知識技能 寫作以知識為基礎,寫作知識有簡單的概念、結構邏輯性和實踐運用性知識。實踐運用性知識是寫作知識的核心,其主要是指比較復雜而個性化濃厚的表達程序性和策略性知識。運用是寫作知識的本質特征,陳述性知識只有轉化為程序性和策略性知識,才能發(fā)揮作用。 1.確定精準知識。 學生平時寫作屬于寫作練習范疇,所以不必要強求完整性和完美性。只要把某點、某項知識和技能練習到位即可,一課一得,目的為規(guī)范寫作打基礎、作儲備。 一是明確單元寫作知識。如統(tǒng)編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寫作知識:仔細觀察,把觀察所得寫下來。要點是在仔細觀察的基礎上,怎樣把觀察所得寫下來。 二是課文中提取知識要點。統(tǒng)編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是一個習作單元,由精讀課文《搭船的鳥》《金色的草地》和習作例文《我家的小狗》《我愛故鄉(xiāng)的楊梅》組成。精讀課文主要讓學生學會怎樣觀察,怎樣提煉觀察所得。如《搭船的鳥》中動靜搭配是觀察要點,翠鳥美麗的外形和機靈動作是觀察所得;《金色的草地》中植物的變化是觀察要點,植物顏色前后變化及變化原因是觀察所得。這兩篇課文都起了范文作用,再加上交流平臺的總結回顧和嘗試運用,從而把單元寫作知識沉淀下來。習作例文是學生模仿、參照的對象,其結構與表達更接近學生的語言水平?!段壹业男」贰分卦趯憽拔摇迸c小狗之間發(fā)生的趣事;《我愛故鄉(xiāng)的楊梅》重在寫楊梅的整體及變化,其中的寫作知識(寫法)可有以下三點:整體的東西分層來寫,如從楊梅的形狀、顏色、味道三方面來寫;瞬間觀察到的展開來寫,如楊梅的顏色,從淡紅、深紅到黑的,還可以從外寫到里;多用名詞動詞,少用形容詞和副詞。 三是參照例文練習習作。學生寫作是一個“模仿——變化——創(chuàng)新”的螺旋式上升過程。在學了單元課文與例文之后,進行強化練習,可設置三個層次:模仿,模仿例文可以寫《我家的小貓》《我愛家鄉(xiāng)的桃子》等;變化,觀察陌生事物后寫所得,如《動物園的獅子》《新疆的胡楊林》;創(chuàng)新,如采用以物喻人的方法寫植物,以明貶實褒的方法寫動物等。 2.搭建適切支架。 寫作支架是整合、嵌入寫作知識和技巧的顯性的學習支持系統(tǒng),是在學生的現(xiàn)有水平與潛在發(fā)展水平之間搭建的“腳手架”。“支架”的運用能順利打通寫作知識向寫作教學知識、寫作教學知識向學生寫作最近發(fā)展區(qū)的通道。 一是用范例、向導支架,破解寫作之難。在平常的寫作教學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有的學生在寫作時只是將看到的和想到的寫下來,缺乏整體意識。要使學生有章法意識,就需偏向于形象思維和直觀思維,光靠教師的講解不能解決問題,學生無法在頭腦中建立清晰的概念。為此,當學生遇到這類問題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一些范例,讓學生自己在閱讀、對照、借鑒范例的過程中感受到文章的整體結構、學習到一些寫作技巧。這時教師就要像向導,為在寫作道路中迷路的學生指明前進的方向。同時,在學生完成習作之后,還可以對照著范例發(fā)現(xiàn)自己作文的優(yōu)缺點,并修改自己的文章。 二是用問題、建議建構支架,破解寫作言之無物之難。學生在寫作中存在的另一個重要問題就是表達不具體,如對人物外貌描寫,往往只有外貌、語言以及內心感受等簡單的描述,缺乏具體的細致描寫。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是學生思維深度不夠,缺乏深入思維的方法,這是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問題。這時教師要為學生提供一些具體支架性的問題和建設性建議,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讓學生關注到平時沒能關注的細節(jié)。這樣學生在問題的指引下就能寫得更加具體。 三是用表單、提綱支架,破解寫作言之無序之難。學生寫作中還有一個問題是言之無序。學生在寫作時經常是隨心而作,所以會出現(xiàn)作文缺少一定的順序,甚至邏輯混亂的現(xiàn)象。要想避免這種情況出現(xiàn),教師可以在學生完成構思、選材之后,幫助學生列出提綱或圖表。這樣學生就可以依照圖表和提綱的順序寫作,那么所寫出來的文章就會條理清晰。比如組織學生游覽一處景點之后,要學生寫游記。就可以在師生交流的基礎上厘清游覽的路線,然后按游覽路線的順序寫作。 3.確定評改標準。 對寫作評改的關注與研究是對寫作教學本質認識的進一步推進,是對寫作教學改革成果的體現(xiàn)。多年來寫作評改存在著較為嚴重的籠統(tǒng)性、封閉性、滯后性、單向性、淺表性和利用率低下的痼疾。 一是評改的針對性。寫作評改要圍繞寫作知識精準展開,切忌籠統(tǒng)全面。圍繞寫作知識可設置三個層次的指標:基礎指標,是指每次作文都需要強調的,如格式、書寫、標點等規(guī)范要求;核心指標,針對本次寫作的知識,如根據(jù)單元寫作知識“仔細觀察,把觀察所得寫下來”的具體化、細化指標,如寫“我”與植物之間發(fā)生的趣事,植物的寫前后的變化等;發(fā)展指標,鼓勵有能力的學生超前發(fā)展,如嘗試觀察一種陌生的動物或植物,并把觀察所得寫下來等。 二是評改的全程性?!霸鯓訉憽笔菍W生核心難題。只有解決“怎樣寫”,才能規(guī)范與落地。 三是評改的提升性。評改提升性主要是通過對例子的修改,從而發(fā)揮其啟發(fā)和遷移的指向作用。如,賈志敏老師就學生的“寒假里,我和爸爸有幸來到杭州?!币痪湓挘髁巳缦滦薷闹笇В孩佟坝行摇?,指機會難得,非常幸運。句子中的“有幸”能管住“我”,而要管“爸爸”,則有些牽強了。道理很簡單,上海、杭州相距不甚遠,“爸爸”去杭州的機會一定不少,因此,應將“有幸”一詞置于“我”的后面較為貼切。②將“和”改成“隨”或“跟”較好,借以表達晚輩對長輩的尊敬。③從行文中可以看出,小作者是在上海寫這篇習作的,故不能用“來到”,而需用“去”或者干脆刪去“來”字。④到杭州去干什么?句子沒有交代。別人讀了就會產生疑問。因此,后面要加上“游覽”一詞。這句話就改為“寒假里,我有幸隨爸爸去(到)杭州游覽。” (三)疊加式整體推進 寫作教學是由寫作過程達成的,在語境創(chuàng)設動態(tài)推進、知識儲備的前提下,需要有疊加式的程序推進。 1.語境創(chuàng)設和知識準備。 從教學目標出發(fā)創(chuàng)設語境和知識準備,這是作前準備,激發(fā)潛勢。如《我的童年快樂基地》寫作,知識要點是“詳略得當”??梢韵茸寣W生介紹、交流“我”的童年快樂基地,打開學生思維,潛入寫作語境。然后范文鑒賞:“我家有一個大花園,這花園里蜜蜂、蝴蝶、蜻蜓、螞蚱,樣樣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黃蝴蝶。這種蝴蝶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紅蝴蝶,滿身帶著金粉。蜻蜓是金的,螞蚱是綠的。蜜蜂則嗡嗡地飛著,滿身絨毛,落到一朵花上,胖乎乎,圓滾滾,就像一個小毛球,停在上面一動不動了。”(蕭紅《祖父的園子》)在學生熟悉范文后提問:讀了這段文字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寫了四種小動物蜜蜂、蝴蝶……)還發(fā)現(xiàn)什么?(蜜蜂和蝴蝶寫得多,蜻蜓與螞蚱寫得少)還發(fā)現(xiàn)什么秘密?(蝴蝶寫的是群體,蜜蜂寫的是個體)。教師總結,蝴蝶和蜜蜂寫得多叫“詳寫”,蜻蜓與螞蚱寫得少就叫“略寫”,在一段文字中有詳寫和略寫,就叫“詳略得當”。這樣有序的疊加推進學生不僅理解了“詳略得當”,還明白了“詳略得當”的理由和詳寫間的差異性。 2.學情出發(fā)的依序推進。 在創(chuàng)設語境和提取“詳略得當”知識的基礎上,展開寫作練習。首先,參照例文填表?!段业耐昕鞓坊亍窚蕚鋵懩膸准挛铮膸准攲?,哪幾件略寫,為什么詳寫,填好交流后完善。接著學生嘗試盲寫,寫完后交流、評改;然后出示例文,對照例文自行補充和完整,最后對學生寫作結果進行星級評價,提出進一步修改要求。 3.全程評價與引導運用。 評改是寫作的潤滑劑,完善寫作、深化寫作知識,鼓勵有創(chuàng)意表達的關鍵環(huán)節(jié)。由于上文在“確定評改標準”已做了闡述,這里就不再重復。構建“立體”的寫作情景,不僅為寫作蓄勢做準備,更需要在寫作推進過程中動態(tài)構建和順應關聯(lián)。語境就好比寫作的籠子,對寫作教學起著激發(fā)、推進,規(guī)范、約束的并舉作用。 三、提升“智慧”的寫作高度 寫作是一項充滿創(chuàng)新性和智慧性的高智商實踐活動。寫作在“智慧”中創(chuàng)新,在創(chuàng)新中體現(xiàn)“智慧”。 (一)語言經驗積累 寫作是建立在閱讀基礎之上,為了利于寫作,閱讀教學一味強調語言積累是不夠的。要從注重語言積累上升到注重語言經驗的積累。所謂語言經驗,除了詞語、句子的積累外,還包括運用語言的經驗,如詞語怎么用,詞和詞怎么搭配,詞和句子怎么聯(lián)結,句與句怎么組合,等等。語言是思維的工具,一個人語匯的積累程度決定他的思維能力。一個語匯貧乏的人,是不可能有深刻思維和細膩情感的。如,盡管有細致的觀察與發(fā)現(xiàn),有創(chuàng)意的想象,有獨特的情感與體驗,但積累的語言經驗太少,也是沒有辦法合適表達出來的,甚至找不到相對應的語詞。小學生學課文,最基本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識生字、學詞語,因為不識字就不能閱讀不能寫作。其實學習詞語,擴大學生詞語積累是這個年齡段最有效、最重要的教學任務,必須落實到位。 為了進一步豐富學生的語言經驗,還要尋找課文語言與學生語言之間的落差,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去比較與課文同樣的內容,“我會怎樣表達”“我的語言和文章語言有什么不同”“文章語言比我高明在哪里”等。通過這樣的閱讀思考與比較,學生的語文成績會越學越好,閱讀質量也會越來越高,語言表達水平也會有長足進步。 然而,語言經驗的深化和運用的提升,最好的途徑是在寫作實踐中讓學生自己領會,因為學習語言最有效的方法不是理解,而是運用。 (二)“智慧”思維升華 語文教學要在閱讀體驗的基礎上向思維提升的轉變。 1.在閱讀體驗中喚醒學生閱讀思維。 閱讀思維的核心是對話,首先,它是與課文對話背后的思維,如從原文到改編為課文的用意,課文在單元中的作用與教學價值等。其次,是與作者對話背后的思維。作者寫作往往是在寫自己,為此可以了解作者的創(chuàng)作背景,與作者一起理解課文。最后,是創(chuàng)新對話背后的思維?!耙磺€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創(chuàng)新對話是閱讀的寶貴財富,創(chuàng)新對話能進一步喚醒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并使其構建更豐富的形象與情感。 2.在體驗向表達的轉換中激活表達思維。 在閱讀中讓學生不僅要清楚“寫了什么”,還要研究“是怎么寫的”。首先,在體驗向形式轉化中激活思維。也就是把學生的思維轉移到文本內容要如何組合,結構如何安排,語言如何體現(xiàn)出個性等方面。其次,在內容向表達轉移中激活思維。文章表達往往會出現(xiàn)一些“超規(guī)范”表達,而這些“超規(guī)范”的表達往往是表達藝術的集中處,也是學生的陌生區(qū)域,如要讀懂“錯誤處”的深刻,領略平常處的情意,品味華麗處的意境等。最后,在挖掘與鑒賞表達中激活思維。要善于挖掘深處與鑒賞思路,要善于提煉和總結語言風格,要善于進行語言與風格遷移運用。 3.在體驗與表達互動中提升思維品質。 文本與文本創(chuàng)作都是內容與形式的高度契合,也是閱讀體驗和表達互動的認知追求。首先,要從內容與形式的契合中提升文體思維。文體不同,結構形式和語言范式也不同,寫作本質上是一種文體思維,如寫動物的、寫景的、寫回憶錄思維方式是不同的,為此,要透過文體體驗思維。其次,從內容與文本假設中提升個性思維。文本假設,指的是面對同一內容、同一題目或同一話題采取多種文本假設,即一題多稿。在一題多稿或多稿構思中,選擇符合個性意愿的選項,從而促進學生個性表達思維品質的提升。最后,從形式促內容領悟中提升思維創(chuàng)新。在繼承民族文化傳統(tǒng),關注地方文化特色,提升民族思維吸取地方思維。“新文體”是隨著時代步伐應運而生的,要跟上時代步伐,吸收新文體新思維?!八季S發(fā)展與提升”是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要素,在統(tǒng)編教材使用中要讓其真正落地。 (三)表達“智慧”彰顯 語文素養(yǎng)的核心是語感,所謂語感,就是能夠直接、迅速地感悟語言文字的能力,是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對語言文字分析、理解、體會、吸收全過程的高度濃縮。 1.內容的敏感。 內容是文章的主體,包括人物、思想、情感等。就如沒有好的食材就做不了好菜一樣,好文章也需要新穎的內容來支撐,給人啟迪。首先,內容要新穎。盡量采用他人未寫的內容,或有自己的獨特發(fā)現(xiàn)與體驗。說到底就是要設法追求陌生化內容。其次,做法新穎。做法新穎會使人腦洞大開。 2.形式的敏感。 好的文章形式,會讓人眼前一亮。文章形式包括結構、思路、情感等。如《草船借箭》之所以廣為流傳,是因為有曹操的多疑、周瑜的善妒和魯肅的忠厚,襯托出諸葛亮智慧的創(chuàng)作構思。這類經典構思僅有認知是不夠的,還需要在寫作練習中內化。此類的例子不少,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挖掘。 3.語言的敏感。 語言敏感是長期實踐磨練和積累的結果,它是言語準確、得體表達的核心。以賈志敏老師修改學生作文片段為例。[原文]①在一個初冬的星期六傍晚,②我正在陽臺上開遙控汽車。③忽然,從耳邊傳一陣細細的聲音。④我抬起頭一看,原來是一只小鳥。⑤我不知到它什么時候,從什么地方飛來。⑥我趕忙放下遙控器,悄悄走過去,一把抓住它。⑦“啊!抓住啦!抓住啦!”我高興地叫著,把它放進我家的鳥籠里。[評改]①把“在”字刪去,并不影響原意;“星期六”,可刪去,因為它與敘述沒有關系。②“遙控汽車”屬于玩具,故把將“開”改成“玩著”。③聲音點是由耳朵傳入的。故“從耳邊”刪去也無妨,“傳”后面加個“來”讀起來更順。④“抬起頭”中的“起”字可刪去;“一只小鳥”后面應加上“正站在陽臺的欄桿上叫著”,順應前面的意思。⑤“不知到”的“到”是別字,改用“道”。⑥因為小鳥是一種十分機敏的小生靈,所以在“遙控器”后加上“弓著腰”,將“走過去”改成“走近它”,“一把抓住它”改成“猛地一把將它逮住”。⑦“高興地叫著”后面的逗號改成句號,句號之后應添加“我”;把“我家的”刪去。[結果]傍晚,我正在陽臺上玩著遙控汽車。忽然,傳來一陣細細的聲音。我抬頭一看,原來是一只小鳥正站在陽臺的欄桿上叫著。我不知道它什么時候,從什么地方飛來。我放下遙控器,弓著腰,悄悄地走近它,猛地一把將它逮住。“啊,抓住啦!抓住啦!”我高興地叫著。我把它放進鳥籠里。 提升“智慧”的寫作高度,就好比給房子裝潢,要從房子結構出發(fā),以個性化需求和審美為目標,進行整體設計、部件搭配、藝術點綴等,這些都離不開“智慧”作用的發(fā)揮。 (本文選自《語文教學通訊?小學刊》2020年1期)
這里是評論的內容這里是評論的內容這里是評論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