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年前,跟賈老師在一地講課。主辦方派車接我們,前排的賈老師側過身來問我:“小管,為什么像我們教作文還是有學生寫不好?” 賈老師的話把我圈了進去,我自然不敢當。 80年代到21世紀,30年來“賈老師教作文”已經(jīng)成為最響亮的品牌。今天我卻聽到一位老人如此坦誠的發(fā)問。 論教學藝術,賈老師跟于永正、支玉恒、靳家彥,被譽為小語屆的“四大老天王”,課堂教學爐火純青,課上學生興趣盎然,忘記了下課。 論作文技巧,那更是賈老師作文課堂的一大特色。賈老師語感極強,對學生作文的現(xiàn)場診治堪稱一絕。 作文興趣有了,作文技巧有了,賈老師一定也重視閱讀。 閱讀、作文興趣、作文技巧都有了,為什么還有學生寫不好作文? 我不知道怎么回答賈老師。 我也知道我不用回答賈老師。 賈老師問的不是我,而是他自己。
我記住了這個問題,并時不時想起這個問題。一晃七八年過去了,我想明白了,除了閱讀、興趣和技巧之外,作文教學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評價。 一個人有閱讀興趣、作文興趣和作文技巧,寫出了一篇不錯的作文,給他的評價是“不及格”,如此三五次、七八次,那個有閱讀興趣、作文興趣和作文技巧的人,拿起筆來就不知道寫什么了。 “好的作文不等于好的考試作文。”這是圈內人熟知的現(xiàn)象。 好的作文要品味;好的考試作文不要品味,要麻辣,要讓評價的人吃一口忘不了。那種要品味的好作文,考場上幾乎都得不到好分數(shù),少有老師在批閱了50篇作文后,還有耐心去“品味”一篇學生作文。 最后的評價出了問題,前面的很多正確都會變得錯誤。 誠實是一個美德,當全社會都喜歡投機的時候,誠實的人就“吃不開”了。 君子訥于言、敏于行,當全社會都喜歡八面玲瓏的時候,君子就“吃不開”了。 評價的決斷性和權威性能左右前面所有的環(huán)節(jié)。 作文要說真話實話心里話。 一個優(yōu)等生眼里的校園生活也許是五彩斑斕的。 一個后進生眼里的校園生活也許是了無生趣的。 優(yōu)等生寫出優(yōu)等生的世界,那么,后進生理當寫出后進生的世界。 有一天后進生和優(yōu)等生一樣掌握了寫作技巧、都點燃了寫作興趣,可后進生寫的是校園生活的了無生趣,優(yōu)等生寫的是校園的五彩斑斕。優(yōu)等生的作文肯定是優(yōu)等文,后進生的作文卻被判為思想不健康的三類文、四類文。 后進生明明符合課程標準的“說真話實話心里話”,評價卻毫不客氣地給了他一匕首。 只要這個孩子的思想不像優(yōu)等生那樣“五彩斑斕”,那么即便他有想寫好的作文熱望,還有寫好的技巧,也還是寫不出獲得教育認可的好作文。除非他丟掉自己,寫不是來自內心的優(yōu)等生那樣的“五彩斑斕”。這就又回到了一個死角—— 不能寫真話實話又怎么可能寫好作文呢? 一拿起筆來就要說假話空話套話的人又怎么可能喜歡上作文呢? 這些學生就在兩難的世界里痛苦不堪。 他們要解決的不是寫作興趣、不是寫作技巧,也不是閱讀問題,而是“身份認同”。 “王小波”的作文很容易被教育評價抹殺。 “馮唐”的作文很容易被教育評價抹殺。 “韓寒”的作文很容易被教育評價抹殺。 抹殺的理由不是他們寫得不好,而是怎么可以如此猥瑣、如此憤青、如此玩世不恭。 學校里有那么多學生。 每個學生都有一個思想和情感的世界。 作文,應該每個學生寫出自己的那個思想和情感的世界。 可是,衡量學生作文的尺子卻只有一把。 總有一部分學生幸運地跟那把尺子的標準一模一樣,他們理所當然地成為了成功者。 總有一部分學生很不幸,跟那把尺子總不合拍,他們理所當然地成為了失敗者。 失敗的原因不是他們自己,而是那把尺子。 25年前看到一本文革小說《生意人》。里面有一個供銷社的負責人,整天琢磨怎樣把東西賣得更好,商品不能只在自己的地盤上賣,要賣到別的地盤上去,生意不就做大了嗎? 這個人在小說里是個徹頭徹尾的反面角色。 這個人在改革開放時代那就是敢闖敢做的商業(yè)家。 我不知道賈老師是否還記得他的問題。我也很想就這些想法跟賈老師交流。賈老師卻已經(jīng)永遠地離開了我們。 懷念賈老師,在“沒有教不好的學生”的美好論調里,老一輩如此求真務實的作派,是我們永遠的財富。
這里是評論的內容這里是評論的內容這里是評論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