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告狀”還是“告密”?原來孩子愛打小報告背后的真相是這些!

2019-11-24 00:00 發(fā)布

暫無內(nèi)容  年級 / 3008 0 0

      凡是當過老師的幾乎都遇到孩子來“告狀”的,聽聽告狀的內(nèi)容真是讓自己哭笑不得。為什么孩子會有“告密”傾向性行為?愛告狀的孩子就是品德有問題嗎?老師和家長應該如何正確引導喜歡告狀的孩子?


孩子“告狀”的背后

      班上總有幾個“告狀大王”,一會是“老師,xx 作業(yè)沒寫完”,一會是“他打我”,一會是“老師,他考試作弊”。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勞倫斯·科爾伯格曾講過一個涉及告狀的兩難故事:


      喬的爸爸許諾說,如果喬掙夠了50美元,便可以拿這筆錢去野營。但后來他改變了主意,讓喬把掙得的50美元都交給他。喬撒謊說只掙了10美元,他把10美元交給了爸爸,拿另外的40美元去野營。臨走之前,喬把掙錢和向爸爸撒謊的事告訴了他的弟弟阿里克斯。阿里克斯應該把事情的真相告訴爸爸嗎?


      如果是你,你選擇告狀嗎?


      結果,絕大多數(shù)4-12歲的孩子選擇了告狀。


      班主任老師一天到晚有處理不完的事,其中就包括處理各種“小報告”:


      “當你的雙腳還沒跨離教室門檻時,就有那么一個或者幾個人跑到你面前很‘熱心’地告訴你班級中的某些人或者某些事?!?/span>


      “班上總有那么幾個同學愛拿‘雞毛蒜皮’的小事,再加上很夸張的語氣來向你報告?!?/span>


  愛報告背后隱藏著怎樣的心理呢?可以說,愛告狀是兒童的天性。


      在上述的案例中,科爾伯克分析了孩子愛告狀背后的原因。幼兒和小學階段的孩子自帶一種屬性,即“向師性”,服從個人強權,服從老師和父母,強調(diào)遵循規(guī)范、執(zhí)行命令、服從權威、履行職責。那么,我看到的所有違反規(guī)定的行為當然要告發(fā)。有兩種理論可以解釋孩子的告狀行為。

道德價值觀

      低年級學生的道德判斷具有從他律道自律的特征,對于別人犯錯誤總是顯而易見的,也喜歡找別人的毛病。他們對于老師的要求通常不折不扣地執(zhí)行,不允許出現(xiàn)一絲偏差。

自我表現(xiàn)

       特別是低年級的小學生,剛入學,漸漸離開父母的懷抱,可能會有一種被冷落的感覺,渴望受到老師和同學關注的愿望。所以,有些學生可能會試圖向老師傳達班級事務引起老師的注意,接受表揚。

“告密”與“告知”、“告狀”和“回應”


       有研究表明,在不同的情況下,“告密”的含義也截然不同。

有的“告密”,事實上是“告知”


      學生可能并非期待教師的特別行為,或者是出于自己的個人利益,很可能是為了讓教師了解他(她)沒有看到的現(xiàn)象、獲得他(她)沒有了解到的信息,或者為了獲得教師的重視與認可。


      這類行為往往是無害的,相關信息交流甚至是“公開”的,特別是在小學低齡階段。


有的“告密”,事實上是“告狀”


      這往往是因為學生的利益受傷害。作為“受害者”,他會向教師尋求幫助與支持,以期實現(xiàn)正義或公平。


      這種告狀,可能是公開的,也可能是私下的。但其動機往往是自我保護或補償。因此,這種告狀也可能會夸大一些事實、掩蓋一些內(nèi)容,會出現(xiàn)信息的部分失真。


      當然,只要教師介入了解,公平合理地解決相關矛盾,完全可以促成學生心態(tài)的正?;c行為的合理性提升。


有的“告密”,事實上是“回應”


       特別是一些學生干部,應教師特別是班主任的要求,需要去管理班級紀律、衛(wèi)生等事務,進而要向教師反饋具體信息。這時,學生就不得不向教師反饋一些信息。如果觸及部分同學的利益,就會被學生視為“告密”。


       針對這類現(xiàn)象,教師需要反思自己的行為與取向,通過教育行為的調(diào)整和思想的轉變,不把自己變成“告密者”出現(xiàn)的催生因素,不讓自己成為“告密”的縱容者。


“告密”的潛在危害


      即使說告狀是孩子的“天性”,但是我們也不能任其發(fā)展,因為這種行為可能會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影響與他人的交往。


     “告密”之所以難以被人接受,是因為它使人與人之間失去信任。“告密者”被同學孤立,是因為他們使身邊的同學感到不安全。


      有心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不確定性會使人產(chǎn)生恐懼和焦慮。如果班級里總有人“打小報告”,班級氣氛會變得緊張不安的,同學關系、師生關系也可能會疏遠、相互戒備。


      而且,一旦不信任感植根在孩子的內(nèi)心深處,可能他的一生都將很難坦誠輕松地面對他人。被告過狀的同學,也很難再次建立起與其他成員之間的信任。


      所以,"告密"行為會給學生留下沉重的心理陰影,造成對人的極端不信任,不僅會影響孩子與他人的交往,也會影響孩子自我發(fā)展。

學生“告密”,教師如何應對?


      在一般老師的眼里,都易把學生向老師“告密”看成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一件微不足道的事。


      其實不然,“告密”在不同情境中的不同含義:“告知”、“告狀”和“回應”,這些都需要教師能夠理性地對待,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三觀。


理性判斷“告密”行為,把握好“度”


對學生的“小報告”,老師不能偏聽偏信,對學生反映的較為突出的情況和問題要深入調(diào)查,仔細分析研究,作出正確的判斷。這樣才可能妥善處理好學生的“小報告”。


      理性判斷“告狀”行為這需要三個方面的能力:一是靠教師所積累的經(jīng)驗,二是靠教師的直覺或敏感,三是靠教師的調(diào)查研究。在大量接觸相關信息,綜合來自學生、教師和家長的多方信息之后,教師一般能做出合理的判斷。


      面對“告狀者”時,老師需要把握好“度”。因為,無論認同或者斥責可能都會產(chǎn)生一些不良的后果。如果一味贊同,可能就助長“告狀者”愛打小報告的習慣。這既影響老師的正常辦公,也會導致這些同學在無形中被班集體孤立。如果一味斥責,可能就打消了這些同學關心班集體的熱情。以后,如果班級中再有什么事,可能就不會有同學愿意報告給老師,尤其是一些突發(fā)事情。學生封口往往會讓老師處于被動地位。


教育性處理,悉心引導


      教師要從教育立場出發(fā),針對學生的心態(tài)、思想、行為與語言,通過合適的方式加以矯正、引導。因為“告密者”依然是“學生”,教師的天職在于引領發(fā)展、促進發(fā)展,而不是放縱、放棄,更不是懲罰。


      比如,教師可以把問題拋給學生,讓他想想該怎么辦?


      如張某報告A同學扔了一個塑料袋,老師可以征求A同學想法:你覺得應該怎么辦?如果A同學提議說:“我把它撿起來扔進垃圾箱?!?,老師就可以及時引導:“你這個辦法真不錯!”及時的鼓勵和表揚不僅可以使小學生懂得該怎么做,可能以后再碰到類似的事情,他也不會再打“報告”了。


      或者,把學生平時“報告”的事進行歸類,對代表性的問題進行討論。


      如“如果有人亂扔垃圾,我們怎么辦?”答案絕非一個,“視而不見一走了之”、“你丟我就撿”、“叫亂扔的人撿起來”、“我去撿卻要批評他”、“報告老師,讓老師批評”,眾多的答案讓學生自己去分析,在分析中提高認識,在認識中選擇處理問題的辦法,畢竟解決問題的方法絕不僅限一個。


反思自我管理思想與行為


      教師不僅要保持對學生告密行為的高度敏感,還應該進行自覺反思:自己的語言與行為是否在鼓勵不健康的“告密”行為?


      當出現(xiàn)學生的“告密”行為時,教師尤其不能縱容自己,不能沉迷于“信息”獲得的一時快感,而需要堅守教育的立場和人文的情懷,要勇于反思和重建自我。


      所以,當班級中的“告密”現(xiàn)象較多時,班主任就需要反思,自己在班級管理中的言行在某種程度上是否鼓勵了“告密”行為,是否需要在班級中明確聲明,“哪些事情”可以報告老師。



孩子“告密”,家長如何引導


      傾聽孩子,坐下來與孩子溝通?!肮睬椤焙⒆拥母惺?,鼓勵他說出更多的真相,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如果屬于雞毛蒜皮的事情,給予一些安慰就好了。如果屬于比較嚴重的問題,要引導孩子理性分析,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


      對孩子的告密行為既不要表揚也不要批評。家長可以說:“那些行為是不對的,我很高興你沒有和他做同樣的事情?!倍皇菣M眉冷對:“怎么小小年紀就會告狀了?”也不是鼓勵慫恿:“出現(xiàn)這種事,你要報告給老師和學校!”對“報告”的孩子而言,他們所尋求的只是公正本身,當違規(guī)行為受到譴責時,他維護正義的強烈愿望就實現(xiàn)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