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樣的計謀可稱“奇謀”?看看歷史上出現(xiàn)過哪些奇謀?

2020-04-16 00:00 發(fā)布

暫無內容  年級 / 2717 0 0

《三國志·諸葛亮傳》中,諸葛亮的評語“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yōu)於將略”,歷來爭議頗多。粉武侯的為他辯解,黑武侯拿這話當證據(jù)。

  做判斷前,希望大家細細讀一讀陳壽對諸葛亮評價的整個一段。陳壽的意思不僅僅為評價諸葛亮,還為司馬懿掩飾。陳壽形容諸葛亮的對手“或值人杰”,這個人杰是誰,不言而明。

  這一段評價的最后一句:“蓋天命有歸,不可以智力爭也”,這句的評價高不高?諸葛亮只有做得很完美,沒得挑剔,陳壽才會將他的失敗歸于天命。整個天命是哪個,不言而明。

  司馬氏享有天命,哪怕諸葛亮是管仲復生,張良在世,也逆不了天,改不了命。一句話,抬舉諸葛、司馬倆人,陳壽真不容易啊!本文主要講一講奇謀,為武侯的“奇謀”打前站。

  奇謀是什么?大多數(shù)人認為“出乎意料”,敵人想不到就是奇謀,其實不少人想錯了,或者說受《三國演義》的影響太大。奇謀的關鍵點在勝敗,勝了就是奇謀,敗了,都已經(jīng)敗了,還說什么?

  建安七年,劉備進攻葉縣,曹操派夏侯惇前去迎戰(zhàn),雙方在博望坡對峙。劉備兵少,不給夏侯剛正面的機會,燒了營地,主動退去。

  對面的夏侯惇一看劉備跑了,自然要追。李典勸夏侯惇:南邊道路狹小,草木多,萬一敵人火攻怎么?夏侯惇不聽,執(zhí)意要追,結果被劉備一把火燒得狼狽而逃。這橋段被羅貫中收納改編,變成諸葛亮在《三國演義》的第一謀。

  我們都會認為夏侯惇愚魯,不聽勸活該吃虧。但劉備若真的是要撤退呢?劉備想:這里草木茂盛,道路狹小,敵人必然不敢追,我能安全退去。若真是如此,夏侯惇就是貽誤戰(zhàn)機。但劉備卻是埋有伏兵,夏侯惇想差了。

  現(xiàn)代人對奇謀的解釋多為令人意外的計謀,這大概是受《三國演義》的影響。小說中,無論大小軍師,總喜歡“某有一計”,然后吧啦吧啦一堆,武將只要嚴格執(zhí)行,必勝無疑。但事實上戰(zhàn)爭中的決策是一種博弈,誰輸誰贏,運氣占很大一部分。

  再拿趙云漢中之戰(zhàn)的表現(xiàn)來說一說。黃忠沒有按期回到營寨,趙云認為他出事了,率領數(shù)十騎去查看。走到半道,趙云碰上曹操率領的大軍。趙云大殺四方,終于殺出重圍回到營寨,可這時候曹操大軍也到了。

  營寨主力不在,根本不是曹操大軍的對手,試問若你是趙云,你會怎么辦?蜀漢大將想著關閉寨門,依寨而守。趙云認為不妥,于是偃旗息鼓,大開寨門,擺出一副“歡迎來玩”的架勢。

  看著對面營門大開,曹操猶豫了,打還是不打。趙云的勇猛,曹操看在眼里,從剛才的進退有據(jù)的表現(xiàn),也是有勇有謀,這樣的人會敞開大門,犯下如此低級的錯誤?

  曹操轉瞬一想,方才趙云大殺四方,但所帶的兵力不多,會不會對方兵力確實不多,營門大開是在嚇唬我,想讓我退兵?

  曹操抹了把胡須,劉備這廝向來狡詐,趙云出入我方大軍,如入無人之境,會不會劉備派他來專門引誘我等,他早已在營中設下埋伏?曹操愁啊。

  曹操這邊想著打還是不打,大營內趙云的后背早已布滿涼汗,倒不是怕死,但是等宣布的過程確實不好受。趙云身邊諸將,也是死死盯著營門,大氣都不敢喘,生怕驚到曹操。生死間的博弈,就在一分一秒中慢慢過去。

  謹慎小心漸漸占據(jù)上風。曹操認為曹軍占有絕對優(yōu)勢,正面作戰(zhàn)劉備不會是自己對手,何必為了一場小小的勝利,冒著過多的危險呢?贏了也不過是拿下一方營地,輸了可能是大敗,不太值得。

  曹操騎在馬上,手一揮,還是決定退兵。趙云在營中聽得曹魏動向,覺得這時候得加一把火,于是擂起鼓,軍中弩手向曹軍射箭。正有序撤退的曹軍被突然襲擊,一下慌了,后面的士兵(正面對趙云營寨的士兵)紛紛往前擠去,一下亂了陣型,很多曹軍士兵被擠掉漢水中。

  劉備引誘夏侯惇算不算奇謀?夏侯惇的考慮算不算無用?趙云擺空城計,算不算奇謀?曹操考慮算不算過分?曹操襲擊烏巢,也是一場奇謀的勝利。

  我們再來說說項羽。項羽給人的印象是一員猛將,“奇謀”什么的,貌似跟他沒關系。我來解釋一下他的巨鹿之戰(zhàn),看看項羽是否真的有勇無謀。

  項羽參加巨鹿之戰(zhàn)時,趙王歇、張耳等人早已被王離圍住,南面又有章邯,王離、章邯大軍又用甬道相連。秦軍勢大,項羽怎么破?

  其他諸侯根本不敢動手,項羽就敢,不過項羽可不是一路莽過去的。他首先得度過黃河,半渡而擊是敵人常干的事,項羽派一部分大軍渡河試探,發(fā)現(xiàn)沒什么影響,才讓主力過河。

  過了河,項羽知道章邯王離肯定能得到消息,不懂派斥候的將軍,也不會打得反秦諸侯節(jié)節(jié)敗退。于是項羽輕裝簡從,快速沖向王離、章邯所在。

  所謂破釜沉舟,解釋為扔掉輜重更為合理。否則將一眾士兵陷入必死之地,士兵不反了才怪。若是霸王項羽,哪怕必死,楚軍也會跟隨,但這時候的項羽,不過是一個無名之輩。

  項羽抵達戰(zhàn)場的時間,出乎王離、章邯的意料,打亂不少安排?,F(xiàn)在擺在項羽面前的問題是打哪里,章邯,還是王離?都不是,項羽選擇倆人的連接點——甬道。王離、章邯二軍互成犄角,彼此援助,只有分割對方,項羽才能占據(jù)主動。

  甬道是秦軍的弱點,項羽穿透甬道,也是打斷王離、章邯兩軍的聯(lián)系,將秦軍分割開來。甬道被斷,王離后路(南方)被堵,北方諸侯趁機進攻,一舉攻滅王離大軍。章邯只得向后退去,再做打算。

  急行軍、攻敵人必救之處這是不是奇謀?恐怕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奇謀之所以精彩,在于它最后的勝利,非形成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