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是專門進行教育的機構。今天,無論公立學校還是私立學校,無論小學、中學還是大學,都統(tǒng)稱之為“學校”,但古代卻不然,《禮記·學記》云:“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庇纱擞^之,在古代,學校由于其組織者和設立者的不同,其稱謂也是不同的。
先說塾。塾是古代家庭或家族內(nèi)設立的學校,因歸其本家或本族所有,所以又被稱為“私塾”或“私學”,正如《禮記·學記》所說的“家有塾”。在古代,“塾”本為大門內(nèi)兩側的房屋,因常于此講武課讀,所以家庭學校也便被稱為“塾”。周榮《芋老人傳》上有句話說:“老人鄰有西塾,聞其師為弟子說前代事?!闭f的就是老師在私塾為學生授課的事。
再說庠和序。庠和序都是古代的地方學校,也稱鄉(xiāng)學。我們通常所說的庠生,就是指在科舉制度中,府、周、縣學的生員的別稱。雖同為地方學校,在殷周之時其稱謂卻是不同的,殷代稱之為“庠”,而周則稱之為“序”,故《漢書·儒林傳》云:“殷曰庠,周曰序?!焙髞韯t“庠”“序”并稱?!睹献印ち夯萃跎稀酚浭雒献釉谙螨R宣王宣揚自己“保民而王,莫之能御”的仁政思想時說了這么一句話:“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斑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币馑际钦f認真地辦好地方各級學校教育,用孝敬父母、尊重兄長的道理反復教導他們,那么,頭發(fā)斑白的老人就不用在道路上背扛頭頂東西了,說明了辦好地方教育的重要性?!抖Y記·學記》上所說的“黨有庠、術有序”中的“黨”和“術”即“地方”。黨是古代社會的基層組織,五百家為一黨,大致相當于現(xiàn)在的村,后來泛指鄉(xiāng)里,于是便常?!班l(xiāng)黨”連稱,“鄉(xiāng)黨”即同于今天的“鄉(xiāng)村”。術即道、府、縣之意,是古代行政區(qū)劃名,只是各自所轄范圍不同而已。
最后說學。學即學校,在古代,一般指國家在京城設立的全國最高學府,稱太學,即國子監(jiān),也就是《禮記·學記》所說的“國有學”。《后漢書·張衡傳》:“因入京師,觀太學,遂通五經(jīng)、貫六藝?!本渲小疤珜W”明顯是指國家設立在京城的最高學府。宋濂《送東陽馬生序》:“今諸生學于太學,縣官日有廩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無凍餒之患矣。”其中的“太學”亦為此意。
這里是評論的內(nèi)容這里是評論的內(nèi)容這里是評論的內(nèi)容